Search This Blog

Sunday, March 13, 2011

Where to go during an Earthquake

This i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how to increase your survival.  Sit or lie in the triangle.
Where to Go During an Earthquake
Remember that stuff about hiding under a table or standing in a doorway? Well, forget it! This is a real eye opener. It could save your li fe someday.


EXTRACT FROM DOUG COPP'S ARTICLE ON 'THE TRIANGLE OF LIFE'

My name is Doug Copp. I am the Rescue Chief and Disaster Manager of the American Rescue Team International (ARTI ), the world's most experienced rescue team.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will save lives in an earthquake.

I have crawled inside 875 collapsed buildings, worked with rescue teams from 60 countries, founded rescue teams in several countries, and I am a member of many rescue teams from many countries. I was the United Nations expert in Disaster Mitigation for two years, and have worked at every major disaster in the world since 1985, except for simultaneous disasters.

The first building I ever crawled inside of was a school in Mexico City during the 1985 earthquake. Every child was under its desk. Every child was crushed to the thickness of their bones. They could have survived by lying down next to their desks in the aisles. It was obscene -- unnecessary.

Simply stated, when buildings collapse, the weight of the ceilings falling upon the objects or furniture inside crushes these objects, leaving a space or void next to them - NOT under them. This space is what I call the 'triangle of life'. The larger the object, the strong er, the less it will compact. The less the object compacts, the larger the void,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person who is using this void for safety will not be injured. The next time you watch collapsed buildings, on television, count the 'triangles' you see formed. They are everywhere. It is the most common shape, you will see, in a collapsed building.


TIPS FOR EARTHQUAKE SAFETY


1) Most everyone who simply 'ducks and covers' when building collapse are crushed to death. People who get under objects, like desks or cars, are crushed.

2) Cats, dogs and babies often naturally curl up in the fetal position. You should too in an earthquake. It is a natural safety/survival instinct. You can survive in a smaller void. Get next to an object, next to a sofa, next to a bed, next to a large bulky object that will compress slightly but leave a void next to it.


3) Wooden buildings are the safest type of construction to be in during an earthquake. Wood is flexible and moves with the force of the earthquake. If the wooden building does collapse, large survival voids are created. Also, the wooden building has less concentrated, crushing weight. Brick buildings will break into individual bricks. Bricks will cause many injuries but less squashed bodies than concrete slabs.


4) If you are in bed during the night and an earthquake occurs, simply roll off the bed. A safe void will exist around the bed. Hotels can achieve a much greater survival rate in earthquakes, simply by posting a sign on the back of the door of every room telling occupants to lie down on the floor, next to the bottom of the bed during an earthquake.


5) If an earthquake happens and you cannot easily escape by getting out the door or window, then lie down and curl up in the fetal position next to a sofa, or large chair.


6) Most everyone who gets under a doorway when buildings collapse is killed. How? If you stand under a doorway and the doorjamb falls forward or backward you will be crushed by the ceiling above. If the door jam falls sideways you will be cut in half by the doorway. In either case, you will be killed!


7) Never go to the stairs. The stairs have a different 'moment of frequency' (they swing separately from the main part of the building). The stairs and remainder of the building continuously bump into each other until structural failure of the stairs takes place. The people who get on stairs before they fail are chopped up by the stair treads - horr ibly mutilated. Even if the building doesn't collapse, stay away from the stairs. The stairs are a likely part of the building to be damaged. Even if the stairs are not collapsed by the earthquake, they may collapse later when overloaded by fleeing people. They should always be checked for safety, even when the rest of the building is not damaged.


8) Get near the outer walls of buildings or outside of them if possible - It is much better to be near the outside of the building rather than the interior. The farther inside you are from the outside perimeter of the building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that your escape route will be blocked.


9) People inside of their vehicles are crushed when the road above falls in an earthquake and crushes their vehicles; which is exactly what happened with the slabs between the decks of the Nimitz Freeway. The victims of the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all stayed inside of their vehicles. They were all killed. They could have easily survived by getting out and sitting or lying next to their vehicles. Everyone killed would have survived if they had been able to get out of their cars and sit or lie next to them. All the crushed cars had voids 3 feet high next to them, except for the cars that had columns fall directly across them.


10) I discovered, while crawling inside of collapsed newspaper offices and other offices with a lot of paper, that paper does not compact. Large voids are found surrounding stacks of paper.


Spread the word and save someone's life...

The entire world is experiencing natural calamities so be prepared!
'We are but angels with on e wing, it takes two to fly'

In 1996 we made a film, which proved my survival methodology to be correct. The Turkish Federal Government, City of Istanbul, University of Istanbul Case Productions and ARTI cooperated to film this practical, scientific test. We collapsed a school and a home with 20 mannequins inside. Ten mannequins did 'duck and cover,' and ten mannequins I used in my 'triangle of life' survival method. After the simulated earthquake collapse we crawled through the rubble and entered the building to film and document the results. The film, in which I practiced my survival techniques under directly observable, scientific conditions , relevant to building collapse, showed there would have been zero percent survival for those doing duck and cover.

There would likely have been 100 percent survivability for people using my method of the 'triang le of life.' This film has been seen by millions of viewers on television in Turkey and the rest of Europe, and it was seen in the USA , Canada and Latin America on the TV program Real TV.

Subject: Save your life with "The Triangle of Life"


"Triangle of Life":


Without listening or reading, simply by looking at the following self-explanatory photos, you can learn more than in a thousand words about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during a major earthquake...


If you are inside a vehicle, come out and sit or lie down next to it. If something falls on the vehicle, it will leave an empty space along the sides. See below:


Source
:國際救援小組(ARTI),網址: http://www.amerrescue.org/

American Rescue Team International
ARTIis said to be the World's most experienced rescue team and disaster management-mitigation organization.

Friday, March 11, 2011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數年前,專欄作家信懷南在「世界周刊」的一篇文章《最後一代的內地人》,催生了一個新「族群」:「最後一代內地人」。

作者在文中處處流露著無處歸屬的感嘆與無可奈何的哀傷,「最後一代內地人」,是特殊歷史之下的產物。

「最後一代內地人」這一新的族群,他們的人生軌跡是:大陸或香港出生、台灣念大學、留美深造並在美生活數十年。
假如您不是「感同身受」,那就抽幾分鐘時間認識一下這個「族群」吧!

最後一代的 NDR,指的是我們這批 1937 到 1950 年在中國大陸或香港出生,台灣長大,長住美國的「內地人」(Nei Di Ren)。

我們是少數中的少數。50 年後,當後世的中國人回頭研究這一段歷史,他們會發現我們這些「內地人」,是卡在東西文化的夾縫裡,遊走於外來與本土間,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對中華文化抱殘守缺,對西方文明汲汲經營,非常特別的一代。逐漸地我們這代都會隨風而逝。

我們那一代生於戰亂,早生的遇到抗日,晚生的遇到內戰,很多生在四川,所以名為「渝生」、「蓉生」、「嘉陵」的很普遍。我們雖然生於戰亂,但卻因年齡太小而對逃難沒什麽印象。我們跟著父母到了台灣,變成「內地人」,那不是我們的選擇,但回頭來看,這可能是我們命運中的一個 break。

如果我們沒去成台灣,我想我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不到今天。就算活到今天,我們子女的一生絕對會完全不同。基本上,我們是虎口餘生非常幸運的一群。

我們的童年是在台灣過的:有的在北部的城市,有的在南部的田間。穿過木屐,打過赤腳,玩過官兵抓強盜,睡過榻榻米。雖然物質的享受很貧乏,但我們沒有餓過肚子。我們這一代,很多是在眷村長大的,有人怪我們住在台灣那麽久還不會說台灣話,不夠本土。我們不會說台灣話不是我們的錯,那時候的政治大環境,在學校不准講,回家不會講,這筆帳沒理由算在我們頭上的。

我們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會讀書的一代。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留學,一路考下來,過五關、斬六將,個個身經百戰,久「烤」成精。大學畢業後,我們大多都選擇出國留學的這條路,學理工的特別多,有幾個理由

1. 受到當年楊振寧,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獎的鼓舞,家庭,學校,社會都鼓勵我們「理工報國」, 在科技上光宗耀祖。

2. 家長們大多對政治沒興趣,對法律,醫科不瞭解。大多不推崇這些科系。

3. 留在美國找事容易。
但當年看起來很正確的選擇卻埋下了後半輩子在美國沒安全感的種子。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美國非吾土,台灣憶舊逰。

在台灣,他們早些時候叫我們「內地人」,後來又叫我們「外省人」。到了中國大陸,他們稱呼我們為「台灣人」,在美國我們是第一代移民。中國人的子女,美國人的父母,我們的一生,不管住在那裡,始終還是過客而非歸人。

在政治認同上,我們對台灣早年「白色恐怖」沒好感,因而對毛澤東式的共產主義不能認同。我們愛台灣也愛中國大陸,但我們不是新台灣人,而是身上有中華民族血液的美籍中國人。大多也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持支援的態度,對 90 年代以後台灣的紛亂憂心忡忡。

40 歲以前,我們多半是「有心腸」的自由主義者。40 歲以後,我們多半變成了把票投給美國民主黨但思想行爲追隨共和黨的「有頭腦」者。我們這一代有一些人在「保釣運動」中熱情過,但大多數對政治運動選擇旁觀者的冷漠。

在我們的一生中,曾經目睹三個極爲荒唐的政治鬧劇:毛澤東和其信徒搞出來的「文化大革命」幾乎革掉了中國的命:李登輝一個沒有誠信又搞黑金的政客,又以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居然把自己的黨搞垮;民進黨的陳水扁,滿嘴謊話,作盡了貪污腐敗和禍國殃民的事,竟然還賴在位子上想把台灣徹底弄垮爲止。也難怪我們這代,大多數的人對政治人物不信任。

和我們這輩的女孩子們,年輕的時候多半穿過「蓬蓬裙」,跳過「吉路巴」,聽過「康妮弗蘭西斯」,迷過「詹姆斯•迪恩」。在計程車還沒出現的時候,約會路近靠走,路長坐三輪車。那時台北市新生南路路旁的大水溝還沒蓋上。我常想,現代的年輕人,把男女感情的境界看得太開放,太直接。有回在台北和一家有名的文學雜誌的同仁吃春酒。談到男女感情的境界,我引的是元積「取次花叢懶迴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在座有一位有名的詩人兼帥哥不以為然。他說:「對我來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才是真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玩笑。一般講起來,我們這代也是最後一代的「純情派」,是不合時宜的浪漫主義。
我們對上要生養死葬我們的父母,對下會把最好的給子女。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不會將負擔加諸在子女的身上,我們是最後一代的「三明治」。我們希望我們的小孩對中國文化多一些瞭解和認同,但 12 年中文學校下來,能認得「王大中」、「李小明」就不錯了。我們可能是 13 億中國人中,中英文都還可以的一代。希望不是最後一代。

我們生的太晚,錯過了北伐、抗日、內戰、成大功、立大業轟轟烈烈的時代。但我們也生得太早,台灣經濟起飛的成果沒我們的份。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仍保留了一些中國人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美德。我們不是中國人中最偉大的一代,我們是「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Tuesday, March 01, 2011

牙膏的妙用

1.夏天人們出汗多,衣領、袖口等處的汗漬不易洗淨,只要搓少許牙膏,汗漬即除。

2.
衣服染上動植物油垢,擠些牙膏塗在上面,輕擦幾次,再用清水洗,油垢可清除乾淨。

3.
擦皮鞋時,將少許牙膏和在鞋油中擦拭,皮鞋更光亮。


4.
清洗魚或吃大閘蟹後,手上總會留下難以去除的腥味兒,先用肥皂將手洗淨,再抹上牙膏反復搓擦,用清水洗淨後腥味兒就去除了。
5.牙膏可用來擦拭玻璃,玻璃上的積垢,用布蘸牙膏擦拭,可擦得乾淨明亮。

6.
牙膏還可以去除瓷器污垢,搪瓷品的陳年積垢,用刷子蘸少許牙膏擦拭可除。

7.
搪瓷茶杯中留下的茶垢和咖啡漬,可在杯內壁塗上牙膏後反復擦洗,一會兒就可以光亮如初。

8.
電熨斗用久了,其底部會積一層鐵鏽。可在電熨斗斷電冷卻的情況下,在底部抹上少許牙膏,
用乾淨軟布輕輕擦拭,即可將鐵鏽除去。

9.
水龍頭下方容易留下水鏽和水垢,塗上牙膏進行擦洗,很快就能清理乾淨。

10.
銀器久置不用,表面會出現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只要用牙膏進行擦拭,即可變得銀白光亮。
牙膏修復妙用

1.
有車一族會發現車輛型號標識,經雨水侵蝕和長時間的灰塵沉積,會變得失去光澤,如果你用牙膏塗抹在車輛型號的標識上,過一小會用抹布擦拭可重現鍍烙的金屬光澤。

2.
此種方法同樣適用於車窗玻璃的劃痕。

3.
牙膏可去除牆面字跡。如果你家的寶寶用鉛筆、蠟筆把牆面上畫得亂七八糟,千萬別煩惱,也別衝小孩發火。你只要用脫脂棉沾些牙膏,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牆壁上的蠟筆或鉛筆等字畫擦拭乾淨。

4.
手表戴久了,表面會有一道道的輕微劃紋,使得表盤看起來渾濁不清,用少許牙膏塗於手表的蒙面,用軟布反復擦拭,即可將其細小的劃紋除去。

5.
牙膏同樣可以抹平光盤碟面的劃道。用軟布蘸著少量牙膏在劃痕上慢慢摩擦,由裡向外劃圈,二分鐘左右,盤面的劃痕變得淺多了。
牙膏消炎妙用
牙膏中含有薄荷腦、丁香油、生薑油等成分,有消炎、止痛、化淤等功效。
這個季節,蚊蟲、蜜蜂全體出動,萬一不小心被蜂蜇或蚊蟲叮咬後,奇痒難忍,塗上一點牙膏按摩一會兒,即能止痒消腫。


夏天生了痱子後,在洗澡時,用少許牙膏在痱子多的部位進行搓洗,再用清水洗淨,連用幾次,能止癢消痱。
夏日人體容易發生皮癬,用清水將患處洗淨、擦乾,將牙膏塗抹患處,對治療皮癬很有幫助。
牙膏還能治腳氣。每天洗腳後,擠少量牙膏塗抹在腳氣部位,堅持一段時間後,脫皮、水腫、奇癬的現象就會消失,腳氣即可痊愈。
此外,更聽說有人用牙膏醫暗瘡,甚至有人以牙膏敷臉,去除黑頭!
附錄:牙膏─旅行必備
外出旅行牙膏是必備之物,因為它除了潔齒外,還具有一些生活上的用途,可解旅行上的不便。
一、當皮肉因外傷踫破時,可以在傷處塗上牙膏進行消炎、止血,然後再包扎上。作為臨時急救藥,以藥物牙膏效果顯著。
二、當被蜂蜇了時,可在蜇咬處塗上牙膏,這樣可以消除紅腫,因蜂毒是酸性物,而牙膏屬弱堿性,酸堿中和就解毒了。
三、當被蚊叮、蟲咬後,奇癢難忍,只要在叮咬處塗上牙膏就可止癢。
四、旅途中發生頭痛、頭暈時,可在太陽穴塗上牙膏,因為牙膏中有薄荷腦、丁香油,可以鎮痛。
 
五、旅途中手腳受凍,出現紅腫,又癢又痛,只要受凍部位不破,可用布沾上牙膏在紅腫處摩擦。因為牙膏中有生薑油、薄荷油,可幫助活血消瘀。  

 
莫把牙刷浸濕再擠牙膏

 
最近,日本牙醫學界提出,刷牙前要把牙膏擠在乾燥牙刷上。
東京牙科醫院倉治院長介紹,大多數人刷牙時,習慣性地先把牙刷浸濕了再擠牙膏。
但事實上,刷牙不可以這樣。
如果牙刷是濕的,擠上牙膏後,就很容易起泡沫,嘴裡有了太多的泡沫,
人就感到已經刷了很長時間的牙,認為可以結束。而這時,牙齒還未真正被刷乾淨。

牙膏本來不是用泡沫來潔淨牙齒,而是靠裡面的清潔成分和牙刷與牙齒的摩擦。摩擦越細微、時間越長,則刷得越乾淨。


牙刷不蘸水,擠上牙膏慢慢刷,漸漸出些細微的泡沫,牙膏的清潔成分才能被發揮到最大

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鞋匠和總統

偉大的人,必有其偉大之處,由此觀之,能臨危不亂,撥亂反正,
才是真正的智者。
           值得學習 !
          『幫助別人是一件好事』
          『但要記得給人留尊嚴』

     文摘錄自《快樂在呼吸之間》  
 
在林肯當選總統時,整個參議院的議員都感到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
 
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望族,自認為是上流、優越的人,從未料到要面對總
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的兒子。 
 
於是,林肯一次在參議院演說之前,就有參議員計劃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在演講台的時候,有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林肯先生,在你
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所有議員都大笑了起來,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而能羞辱他開懷不已。
 
林肯等到大家的笑聲歇止,坦然地說:「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
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
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
 
參議院陷入一片靜默,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
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
鞋匠,但是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
 
然後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裡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
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
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說到這裡,林肯流下了眼
淚,所有的嘲笑聲全部化為讚歎的掌聲。
 
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最偉大的品質,正是他永遠不忘
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
 
《星星點燈》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蹧蹋的東西,只有在你能夠坦率、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時候,
你才會真正尊重你自己,並且贏得別人的尊重。那些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會去尊
重別人。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臉和屁股年終比考核

臉和屁股年終考核,結果屁股比臉優秀, 理由:
1.光滑,不易起皺。
2.節儉,不用花錢保養也白淨。
3.細膩,不易長斑,長痘。
4.美觀,造型簡潔,時尚。
5.嚴肅,不茍言笑。
6.真誠,不會皮笑肉不笑,兩面三刀。
7.莊重,大氣有福相。
8.和諧,既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
9.忍辱負重,從小到大常代臉受過被打。
10.講團結,連接上下。
11.低調,永遠在後,深藏不露。
12.生動傳情,稍加扭動,風情萬千,動人心魄。
13.敦實,牢靠,既能連坐連戰,也不怕壓成阿扁。

Monday, February 21, 2011

運動根治骨刺

第一式:  兩腳分立約與肩同寬, 兩手臂向前平舉, 手心向下. 兩手臂同時先平向左轉, 數一, 再向右, 數二, 做兩百次.

第二式:  兩腳與前同, 兩手向後握腕, 握左右腕均可, 上體向前向下彎, 數一, 挺身後仰, 數二, 做兩百次.

第三式:  兩腳跟微靠攏, 手臂自然下垂, 手心向後, 兩臂向前甩約十五度, 然後用力, 向後甩約四十五度, 同時腳跟提起, 做三百次.

附記: 

. 據教者告知, 他脊椎生六骨刺, 疼痛達九年之久, 疼痛時淚眼直流, 幸於遇善心人教此三式, 勤練兩個多月即根治.

. 練習得持續, 絕不能中斷, 否則無效!

. 每日, 早中晚各做一次. 初學者大概需要二十五分鐘, 純熟後二十分鐘即可做完

Tuesday, February 01, 2011

Winter in North Dakota


This  text is from a county emergency manager in Minot, North  Dakota
Minot  Daily News
WEATHER  BULLETIN
Up  her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Dakota we just recovered from a  Historic event --- may I even say a "Weather Event" of "Biblical Proportions"  --- with a historic blizzard of up to 25’ of  snow and winds to 50 MPH that broke trees in half, knocked down utility  poles, stranded hundreds of motorists in lethal snow banks, closed ALL roads,  isolated scores of communities and cut power to 10 ' s of  thousands. 

FYI:
Obama  did not come.
FEMA did nothing.
No one howled for  the government.
No one blamed the government.
No one  even uttered an expletive on TV.
Jesse Jackson or Al Sharpton did  not visit.
Our Mayor ' s did not blame Obama or anyone  else.
Our Governor did not blame Obama or anyone else  either.

CNN, ABC, CBS, FOX, or NBC did not visit - or even report  on this category 5
snow  storm. 
Nobody  demanded $2,000 debit cards.
No one asked for a FEMA Trailer  House.
No one looted.
Nobody - I mean Nobody demanded the  government do something.
Nobody expected the government to do  anything either.
No Larry King, No Bill O ' Rielly, No Oprah, No  Chris Mathews and No Geraldo Rivera.
No Shaun Penn, No Barbara  Striesand,  No Brad Pitts, No Hollywood types to be  found.


Nope,  we just melted the snow for water.
Sent out caravans of SUV 's to pluck  people out of snow engulfed cars.
The truck drivers pulled people out  of snow banks and didn’t ' t ask for a penny.
Local restaurants made  food, and the police and fire departments delivered it to the snow bound  families..
Families took in the stranded people - total  strangers. 

We  fired up wood stoves, broke out coal oil lanterns or Coleman  lanterns.
We put on an extra layers of clothes because up here it is  "Work or Die".
We did not wait for some affirmative action government  to get us out of a mess created by being immobilized by a welfare  program that trades votes for ' sittin at home ' checks.


Even  though a  Category 5 blizzard of this scale is not usual, we  know it can happen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ourselves.


I hope  this gets passed on.
Maybe .....
SOME people will get the  message ......
The world does Not owe you a  livi
ng.

12/29/10

Sunday, January 16, 2011

離家不遠,就是幸福! (年度票選最佳散文)

透天三層洋房,座落在稻田旁,起風時,偶爾飄來豬屎堆肥異味。這是一個老舊翻新社區,八十三年夏推出,姊姊轉述建商說法:「前面要開一條 八米 路,直通鎮上心臟地帶;六輕在麥寮建廠,這裡必然大有發。」
猛翻數倍後,房價是撐平、緩步下滑,我不太相信會有大好榮景。哥和姐決定比鄰各買一戶,爸爸說:「問問韻芳,或許她也想在西螺買厝,人親土親。」
擁有一小方土地,是在台北難以達成的夢想,親友中不乏按月租地、翻土、施肥、種作,扮演都市農夫。對我而言:鋤犁是扛不動的浪漫,並不奢想嘗試。深層的想望是:九年後退休,住在舊厝附近,手足間各有獨立空間,卻是走幾步路或騎上鐵馬,就可以找爸媽談天說地、泡茶賞蘭。
那年,父親剛過七十,我相信他會像阿嬤一樣高壽九五,我還有福氣承歡膝前十五年。兒時不曾分離的歡聚,正是短短十五載。

爸爸曾經笑言:「算命先說我一生有財無庫,所以,當了二十幾年律師,仍是兩袖清風。」我坐在樹蔭清涼、繁花處處的大庭園裡,回想在這裡灌蟋蟀,卻灌出一條草蛇;空心菜摘了又長,如同變魔術一般神奇。

也憶起七歲那年,調皮的我惹煩忙著汲水的阿嬤,她掄起竹掃把掃我一頓。夜裡,才想起是我的生日,煮出兩個蛋,一個歸我獨享,一個由哥姐分食。阿嬤摸摸我猶留笞痕的手臂:「死查某鬼仔!真是大人吃肉,囝仔吃打。」

艱困歲月裡,厝內經濟是捉襟見肘,厝外卻是天寬地闊,任我遨遊。濁水溪堤岸,是一家人最常去的優美勝地-採西瓜、堆沙堡,或是揀回泛綠溪石,當成曠世稀寶典藏。

也有些活動,不能讓爸媽參與:到漫畫店租回「四郎真平」,藏在肚腹裡偷渡;花兩毛錢買枝仔冰,在圍牆外你一口、我一嘴舔個精光,夜裡吵架,捏得彼此腿上青一塊、紫一塊,天亮,媽喚姊姊打油,她瞪我一眼「走啦!」兩人一同出門,各走左右側溝沿,打了油,再各循原路返回。
哥在初一離家,從此,我們就不曾再吵過嘴。在電話是奢侈品、交通又不方便的時代,台中、西螺遠如天涯。最近,哥曾聊起當時心境:「新生訓練只有半天,結束後,我走兩公里 到車站,看著公路局的車子,心想:搭上車就可以回家;又想:明天還要上課,回去又得馬上出門,繞來繞去,不知該怎麼辦?
最後,又走 兩公里 回學校。想像一個理和尚頭的小男孩,在車站來回徘徊,我不禁心酸。

幸運的我,晚三年才割斷臍帶。高一負笈他鄉,此後,台中、台北、華盛頓、紐約州,家,越來越遠。我如候鳥,逐月、逐季、逐年歸返。每一回,爸媽都問相同話語:「什麼時候擱轉來?」轉來,成了最殷切的叮嚀。

擠在座椅縫隙中,雙腳懸空,直到全身麻木,為的是趕上中秋夜,看阿嬤一面殺柚子,一面唸著:「月娘光光,目睛金金。」
  風雪中的紐約州,華航在「世界日報」刊登巨幅廣告:「別人吃火雞,我們回家吃湯圓。」艷紅圓仔閃著溫潤光澤,我彷彿回到昏黃燈光下,有時比賽誰搓得最圓,有時刻意搓得大小不一,再參差排列,湯頭清時,大家都不愛吃,總是得再三回鍋,煮至黏稠帶點焦香,才是人間美味。
我癡望藍天:搭上飛機,就可以回家。出嫁十幾年,僅有一次回家過年,車抵家門,爸早就站在陽台上張望,轉身對屋內大聲呼喊:「韻芳回來囉!」洋溢而出的喜悅,暖著我的心頭。只是,對女人而言,家永遠是兩處模糊地帶,回家,永遠是難有著落的夢想。
夜半驚醒,湧上的常是來不及奔喪的恐懼。阿嬤高齡九十三,臨終前,她已退化至認不得我;媽媽因糖尿病失明,每天打胰島素,吞二十幾顆藥,我害怕夜裡的電話,我深知:至親,隨時可能離去。每週打一通電話,三天寫一封信,儘揀神奇事物談笑;接獲爸的來信,卻忍不住淚如泉湧,終至放聲痛哭。
阿嬤過世,是在我回國以後,中午接獲電話,爸爸的口氣十分平靜:「阿嬤走了,我餵她喝過牛奶,扶她躺下,再回頭,她已經走了。」車子奔馳在高速公路,我的心不慌不亂,反倒有些暖意。想像中拖著女兒、萬里奔喪的畫面不曾出現,我恍然明白:台北離家不遠。離家不遠,就是幸福。
爸爸的離去,卻是讓我措手不及。新居由一片菜圃轉成樓房錯落,不過一年半。姊姊長住,我維持每個月回去一趟。回家的日子,多半是做幾樣自認神奇的菜,堆到爸媽碗裡;買幾件體面的衣服,讓他們掛在衣櫥。
爸爸問我:「你猜猜看,我晚年的願望是什麼?」我屢猜不中,答案是:「讓自己圍棋段數更高。」我疏忽了,每天都有老友來陪爸爸下棋:我的小學老師、崙背老醫生、民眾服務站主任、還有十來歲的孩童,在這塊土地自在過活,就是爸爸最大的快樂。
難怪我們想陪他出國觀光,爸一笑:「我在電視上都看過,不必長途跋涉。」多邀幾次,他乾脆表明:「離開家,我就睡不著。」爸爸出門的興致越來越低,甚至連請他到嘉義吃早餐,他都說:「改天吧!出一趟門,就覺得累。」我聽不出警訊,仍傻傻妄想:有一天,他會答應我一起到夏威夷曬太陽、喝咖啡。
直到爸爸騎腳踏車出門,頭暈得幾乎軟倒在門口,我們才發現:他的胃悶、腹痛不是慢性胃炎或潰瘍,癌細胞早已在他的大腸肆虐多年。姊姊輪白天,哥嫂輪夜晚,爸爸住進省立醫院四天,哥才通知我:「爸爸要開刀,惡性的成分很高,爸說:『台北遠』,你等週六再回來。」
台北遠嗎?考上大學時,爸爸託他的棋友開小貨車,花一天親自陪我註冊;出國時,他送到機場,我入登機門後,他指著飛機告訴姊:「我們來看看,能再看到韻芳嗎?」
結婚當天,他清晨五點出門,陪我北上,喜宴後,又趕在深夜返家。台北一點兒也不遠。是塵俗瑣事讓遊子的心靈逐漸走遠,忘記去傾聽「不要牽掛我」背後的聲音。
「不要牽掛我,我很快會健康回來。」住院第一晚,爸爸提著點滴瓶,電話裡向媽許下承諾,決定轉診到林口長庚,爸堅持要再回家住一夜。
晚餐,全家圍坐,每個月都有團圓相聚,今夜,格外珍惜。爸爸第一件事是為媽挾菜。「我好幾天沒有為妳做事了。」媽媽失明二十年,爸爸每天帶她散步、為她添飯、布菜、倒洗澡水,爸爸捨不得離家,最大原因就是媽媽的眼睛。
離家前,爸爸戀戀環視自己一花一草耕耘的庭園,道出心願:「四個月後,我會完全康復,就可以再整理這片花園。」車上,爸爸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也沒有罣礙。如果問我: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我要說:是和妳媽媽一起建立這個家。」我緊握爸爸的手,心想:這座堡壘該換我們來撐持。
手術順利,爸爸在一星期後出院。一個半月後,發現癌細胞蔓延至肝,爸爸重回長庚,這次離家,足足三十五天。三組人馬輪流照護,日間,陪爸爸看窗前鳥雀啁啾:夜裡,陪爸爸看窗外燈火點點,從小至大,這是首次須臾不離。共同話題不多,仔細想來,爸一向不是多話的人。
他不曾天寒叫我們添衣、肚餓叫我們加食,也不曾對我們嘮叨他的期望。只是,在我為大學聯考失利而放聲痛哭時,他會拍拍我:傻孩子!妳一生的幸福,又不是只決定在這次考試。」
我回家坐月子時,天天吃麻油雞腰仔,他會瞞著阿嬤,偷偷削一個水梨給我;我返鄉任教的四年,他疼惜我中午騎車往返辛苦,總是用摩托車接送我。
我為他梳頭,笑著說:「我記得以前為你拔白髮,一根一毛錢。」姊姊接口:「聞一次腳丫,說好香,也有一毛錢。」
爸爸摸摸他稀疏泛黃的髮梢,早年,他烏黑茂密的濃髮人人稱羨,他也試過幾種染髮劑,想留住意氣風發的青春。此刻,他卻神情黯然望著鏡中自己。
「這些已不再重要。」什麼才是重要的?夢囈之中,爸爸回到他獲頒孝行獎的會場,這是他心中認定最大的榮耀嗎?
我埋首寫故鄉廟埕的劇本大綱,他眼中閃著光芒:「回家以後,我為妳找更多資料。」我想:爸爸要的很簡單:活著回家。和未知拔河,活著,卻十足艱難,爸爸由每日來回走動,誓言保持出院後的體力;撤退至走兩步就喘息不已:再至廁所後,力拉才能起身。
我試著探詢他最後的心願:「爸,你說阿嬤八十歲就備好壽衣,如果萬一,穿律師服好不好?」爸笑一笑:「律師服?很好啊!我為媽祖奉獻十三年,如果媽祖允許我選擇,我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覺得那裡比較寂寞,我想回到鄉里,做個小小土地公,還是可以照看妳們。」
爸爸眼中霧氣深沈,在選擇回小鎮當律師時,他早已看淡物質名利;在為生命奮力掙扎時,他最不捨得還是家。
高燒過後,他正式把心願託付給我。「我不要在醫院走,我要回家。」我許下承諾:「我知道。」
賀伯颱風前夕,爸爸在醫師允諾下,意識清楚返家。風雨之中,他時時望著窗外:這處他用一生守護的家園。四天後,他在自己的床上過世,姿勢就像睡著一樣安詳。陷入昏迷前,他叮嚀我的最後一句話是:「下禮拜再回來。」
今年清明,我和哥姊一起上墳。在新厝整理香燭蔬果,備幾道爸爸生前愛吃的食物。女兒問我:「媽,我們為什麼要在西螺買房子?」我望向堆著雜物的客廳,尋覓當年想法:「我曾經有一個夢,想在退休以後,回來和阿公一起住。」舊夢已遠颺,淚,瞬間湧上。
我攬一攬女兒:「走吧!我們去看阿公。」墳頭的草郁郁青青,墓碑上的爸爸穿著律師服,淡淡笑著。
我們憶起:百日後,各自夢見爸爸,他或是壯年,或是老年,都是笑容依舊,此後,爸爸就不曾再入我們夢中。
失去父親三年,生命,難免顛簸難行,但是,我們彼此用心扶持,很快走出風雨,重見陽光。墳前,我們輪流撐傘,媽媽交代:要撐起傘,爸爸才能安心享用。我望著爸盛年英挺的面容,低聲說:爸,吃飯了。」白花花陽光下,不見爸爸身影。不過,我相信:爸爸一定離家不遠,因為,不管身在何處,我們一直都離家不遠。

打該文者言:
在報上看到這篇文章,我看得無法自已。利用深夜,坐在電腦前,一句一句看,一字一字打,縱然不再是初次閱讀,淚水,仍一次一次順著臉頰滑落,是某種情愫牽動著吧,我想。故事很長,謝謝你很有耐心的看到最後,即使明知很長,我還是只想將故事打完;即使明知故事很長,你還是堅持著把它讀完朋友,此刻,我只想說:謝謝你!!
 家人是最珍貴的寶物,愛情也許會變淡,友情也許會消失,而家人永遠在你最需要時,在你身後靜靜的守候。

所以請你--可以的話,對你的家人好一點

Sunday, January 02, 2011

名畫背後的淒美故事

世界上最貴名畫畢加索的油畫《拿煙斗的男孩》, 2004年年55在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4億美元的天價成交。而在這幅天價名作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手拿煙斗的男孩」相戀鄰家女
    這幅畫是畢加索1905年創作的,當時他只有24歲,剛剛在巴黎著名的蒙瑪特高地- -青年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安頓下來。畫中是一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表情略帶憂鬱,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煙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艷麗的鮮花。專家評價說,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致都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是畢加索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之一。這個作品,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文西《蒙娜麗莎》似的神秘,梵谷《加德醫生》似的憂鬱的唯美之作。」隨著畢加索聲名鵲起,這幅畫在巴黎幾經轉手,最後被德國的猶太富商格奧爾格先生收藏。

    格奧爾格家族以經營瓷器、鐘錶起家,19世紀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運輸業,擁有萊茵河沿岸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奧爾格是這個家族的第四代單傳,從小就受到了父親精心栽培,才華過人。格奧爾格先生有一世交好友,名叫理查-霍夫曼,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瓷器貿易商。他們兩家在柏林斯岡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緊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愛女貝蒂比斯帝夫小一歲,兩人從小青梅竹馬。
    那時,斯帝夫一直把美麗又有些怯弱的美麗女孩當做親妹妹看待。從懂事以來,貝蒂一直以為斯帝夫就是這幅《手拿煙斗的男孩》的模特兒,因為畫中的少年與斯帝夫無論是相貌還是神態氣質上太像了。直到貝蒂12歲才從父親的口中失望地得知,這畫中少年與斯帝夫沒有絲毫的關係。
    每當貝蒂有難言的請求時,她總會寫一個留給斯帝夫的小紙條,把它貼在《手拿煙斗的男孩》的背後。貝蒂所畫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斯帝夫手拿父親的煙斗站在這幅畫前的肖像。18歲,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親吻了他心儀的女孩。

    1935年年初,戰爭的烏雲已經籠罩著德國上空,格奧爾格先生開始把家族的大量藝術藏品和財產轉移到瑞士,同時力勸好友早日帶家屬到美國避難。但他們一家由於斯帝夫的母親不願離開故土而錯過了逃離德國的機會。

大使夫人淚沾傳奇名畫
    戰後,霍夫曼與女兒馬上奔赴德國,開始了尋找格奧爾格一家的艱難旅程。父女倆幾乎走遍了德國境內所有猶太人安置點,最後,他們在德國政府的公文中正式獲知,格奧爾格家族中除了少數幾個逃到非洲的零散成員外,其他成員無一逃脫魔掌。

 貝蒂於1949年嫁給了長她6歲的約克-格魯尼,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優秀青年。1950年,貝蒂跟隨新婚的丈夫,以美國駐英國大使夫人的身份來到了倫敦。再次回到歐洲,貝蒂感慨萬千,她無法忘記自己曾經在倫敦火車站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來,不吃不喝地站了幾天幾夜。而今,自己與初戀情人已是陰陽相隔。

    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訴她一個消息,最近蘇富比拍賣行正在舉行拍賣,有許多猶太人為了籌備戰後重整旗鼓的資金,正把家族祖傳的藝術藏品奉出拍賣。格奧爾格家族藝術藏品甚豐,貝蒂也許能在那裡碰上格奧爾格家族的成員呢。得知這個消息後,貝蒂馬上到了拍賣會現場,可是她並沒有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當貝蒂準備離開的時候,她驚異地聽到了一幅畫的名字:「畢加索《手拿煙斗的男孩》,曾經的所屬人不詳,是盟軍從德國繳獲的戰利品,一萬美金起價,所籌款額將交給`世界猶太人基金會」。

    貝蒂的頭「轟」的一聲如雷灌頂,透過朦朧的淚眼望去,那幅畫雖然經歷過戰爭的創傷,卻依舊完好無缺。畫中的男孩依舊那麼憂鬱,那麼秀美;頭上的花冠依舊鮮艷,背景花束依舊芬芳;兒時記憶依舊鮮明,可是,只有她還獨自活著,而另一個少年在哪裡?
    貝蒂想都不想就舉起了牌子。競拍的最後,價位被提到了28千美金,就當時的世界名畫拍賣來說,這個價位已經到了無人問津的高價了。第三聲詢問過後,木棰落下,這幅畫終於落到了貝蒂的手中。貝蒂捧著畫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淚沒有斷過,她很清楚這幅畫的遭遇正是斯帝夫一家遭遇的縮影,自己捧著的,正是那少年的心。

    從此,這幅畫一直被珍藏在格魯尼家族的私人書房,直到5年後,格魯尼先生結束了任期回到波士頓老家時,這幅畫才跟隨著格魯尼夫婦回到了美國。十年之內,貝蒂的三個孩子相繼問世。她成了一個快樂的母親,同時她活躍於美國上流社會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聲望來影響更多的美國人關心猶太人的命運和他們戰後的重建事業。貝蒂自己親自擔任了「流亡美國猶太人委員會」的顧問。貝蒂的人生開始變得充實而快樂,戰爭的陰影正一點一點地從她的心裡驅散。雖然在夢裡她依舊會見到她兒時的戀人,但是,已經成為母親的貝蒂更希望斯帝夫在天國裡能够幸福快樂。

    1965年年10月裡的一天,正在花園中修剪花草的貝蒂看見僕人帶著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貝蒂一下子就被他憂鬱的氣質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穩健又優雅。貝蒂瞇起了眼睛,極力在記憶中搜尋著對方似曾相識的影子。他用大海一樣深情的眼睛看著貝蒂,然後緩緩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貝蒂鞠了一個躬。他輕聲地對貝蒂說道:「你好嗎?我的小貝蒂」。
    聽到他說的德語,貝蒂的臉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掉到了地上。那聲音雖然已經不是她熟悉的少年的嗓音,但是那種稱呼她的方式,只屬於一個人的!只有斯帝夫才會這樣叫,這是只屬於他們兩人之間的秘密。    他還活著!
貝蒂覺得28年前沒能從柏林火車站駛出的命運火車,今天開出來了。

神秘遺囑見證跨世紀傳奇
    他就是斯帝夫‧格奧爾格,一個本該死在納粹集中營裡的少年。在波蘭的納粹集中營裡,他目睹了父親死在納粹的毒氣室裡,母親死在了納粹的機關槍下。最後關頭,他居然在死人堆裡被美國士兵解救了出來。由於斯帝夫當時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馬上被美軍送往波蘭一家地方醫院治療,一年後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死神,並返回德國。斯帝夫用了兩年時間同德國政府交涉,試圖挽救家族在戰爭中失去的巨大財產。同時,他開始自學經濟和法律,以早日完成父母親的遺願。
    1955年,他在倫敦出差時無意中在《泰晤士報》上看到了美國駐英國大使夫婦為愛因斯坦舉行追悼會的照片,他敏銳地從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貝蒂。他馬上來到美國大使館,求見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員的拒绝。斯帝夫不死心,想通過倫敦的朋友關係聯繫上大使夫婦,不巧第二天,德國有急事發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兩個月後,為了尋找美國小妹,斯帝夫再次來到倫敦。等他見到美國大使夫 婦時,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婦已於一個月前結束了任期,回到美國了。他從新大使那裡聽說了貝蒂的情況,知道她已經成為了母親,丈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紳 士,斯帝夫心中既歡喜又悵然。他知道他們已經分別了近18年,雖然對於自己來說戰爭是永遠無法癒合的創痛,但是對於貝蒂來說,也許她更想忘記那一段歷史。

    斯帝夫忍痛沒有再去美國尋找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業的振興上來。他把父親轉移到瑞士的財產收了回來,同時開始在金融和建築業尋求發展。為了安慰父母的在天之靈,從50年代末開始,他聯合其他與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們同德國政府交涉,以獲得政府的戰爭賠償。但是,訴訟之路漫長而坎坷,也就是在他幾乎绝望之時,他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了在美國有一對曾經做過英國大使的格魯尼夫婦,正致力於幫助流亡美國的猶太人的重組事業。同時,那位朋友在閑聊中透露了格魯尼夫人曾經收藏了一幅畢加索的名畫《手拿煙斗的男孩》。
    可以想像斯帝夫在聽說這個消息時內心的震撼! 他萬萬沒有想到,凝聚著自己所有珍貴的初戀記憶的那幅畫竟然被貝蒂珍藏著,這說明在貝蒂的心中一直珍藏著有關自己的記憶。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辦理了去美國的簽證。當他開始走近貝蒂的時候,他的心幾乎都要跳出來。斯帝夫覺得從客廳至花園的路漫長而艱辛,他幾乎走了28年的時光......
    當淚水把他們兩人的衣襟打濕之後,貝蒂挽著斯帝夫的手臂來到了書房,給他看那幅畫。他在那幅畫前站了許久,眼淚一直沒有乾過。最後,他習慣性地走到那幅畫前,試圖翻看那幅畫的背面,看看他的小姑娘是否給他留了什麼紙條。最後他們都笑了。

    他見到了格魯尼先生,兩個男人雖然第一次見面,卻有一種老友重逢的感覺。他們只遲疑了一秒鐘,然後就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格魯尼先生對斯帝夫說的第一句話是:「那是一場可恥的戰爭,是人類的恥辱」。
    而斯帝夫對格魯尼所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從懂事起就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貝蒂一生幸福,而你做到了,我也許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但是我很想說謝謝你」。
    格魯尼夫婦試圖挽留斯帝夫在家裡多住幾天,但是斯帝夫執意早日返回柏林。臨行前,貝蒂堅持把那幅畫還給斯帝夫,斯帝夫這樣說道:「你有兩個理由必須擁有這幅畫:一,你替我的父母保全了這幅畫,使它避免落入他人手中,他們在天之靈一定非常欣慰;二,對於我來說這幅畫裡有太多的記憶,它在你的手裡,意味著你沒有把我忘記,至少這是我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氣」。
    貝蒂答應了斯帝夫的請求,永遠保留這幅畫。斯帝夫回到了柏林,繼續著他家族的事業。直到他快50歲的時候,他才娶了奧地利姑娘愛得嘉為妻,並生下了四個孩子。
    在隨後的歲月裡,格魯尼夫婦不遺餘力地投入戰後猶太受害者賠償等問題。從70年代起,《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代週刊》等著名媒體紛紛開始大幅報道這方面新聞,為斯帝夫取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不久,德國萊茵河沿岸開始修建大壩,政府同斯帝夫交涉過後,開始批量購買他的土地。就這樣,在戰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斯帝夫使家族的財產翻了幾番。80年代中期,斯帝夫把企業委託給信賴的經營者,自己則隱居在家族的古堡中,深居簡出。
    1996年,格魯尼先生辭世。2年後,貝蒂的健康嚴重惡化,她再次致電斯帝夫,希望他能够在她活著的時候,收回他家族的畫。斯帝夫親自到美國看望了貝蒂,並且說服她打消了這個想法。由此,貝蒂留下遺囑:如果在她死後,斯帝夫先生依舊拒绝接受這幅畫,那麼她的兒子們可以將這幅畫拍賣。拍賣收入三分之一留給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給世界殘疾兒童基金會,三分之一捐給以斯帝夫·格奧爾格先生命名的任何慈善機構。
    2003年年底,貝蒂辭世一年半後她的後人決定拍賣此畫。此消息一經傳出,就引來了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2004年年4月,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手拿煙斗的男孩》以一億四百萬美元的天價成交。由於此畫打破了14年前梵谷名畫7800萬美金的記錄創造了奇蹟,這位神秘的收藏者一直成了世人關注的對象。

    但是,收藏者卻長久地緘默著。直到2004年年11月斯帝夫辭世,斯帝夫的後人奉他的遺囑將一封有斯帝夫親筆簽名的信轉給貝蒂的後人時,真相才終於大白--那神秘的購買者正是斯帝夫本人。據說,這幅畫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盡頭,他是凝視著這幅畫,走向人生的盡頭......
           

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雪裡紅&醃酸菜

小芥菜一把加400cc的水50克的鹽醃10分鐘後翻面,讓所有的小芥菜都能吃到鹽水,泡約1小時後輕柔的抓馬一下,小芥菜即軟化就變成以下的雪裡紅了。
完成的雪裡紅模樣,像不像菜市場賣的?就是這麼簡單,如果想醃酸菜,可以再進行以下的動作。
大芥菜買回來先曬一下陽光,讓整株軟化,便於操作以下的動作:

軟化後的大芥菜適量的灑鹽,就像醃韓式泡菜一樣,每一片都要灑到,然後放置一夜,次日擠乾水分再拿重物壓它一夜(我忘了拍下重物壓制的相片)。

再經過一天,就把鹽水倒掉,然後燒熱一壺水直接淋到淹過菜面,適量加點醋、鹽巴、糖,我沒有量大概一茶匙吧?最後再放置一天就完成了。

是不是很像菜市場賣的酸菜呢?這是天然不含色素跟防腐劑,自己做的比較安心。
尤其現在的菜價便宜,我又忍不住再買一顆更大的大芥菜,居然醃上癮了,想說反正醃好,吃不完可以送人或冷凍起來。
作法如上,只不過這次發現買到的大芥菜,裡面還藏著一顆芥菜仁,這個介菜仁就是酸菜心阿!
我把芥菜仁的底部劃深深的十字,想盡辦法把鹽巴重重的灑進去,我沒做過菜心,想到之前做酸高麗菜的作法,就實驗性的試看看,結果,效果出來還不錯,就像以下所看到的。

Sunday, December 26, 2010

Google時代 一定要會的整理術!

文 編輯部 撰文=梅瑞爾(Douglas C. Merrill)、馬丁(James Martin)
為什麼我們總是忘東又忘西?又為什麼老是臨危就亂?還感嘆體力與腦力不濟? Google 前任資訊長梅瑞爾說: 「錯不在我們。」

現今世界瞬息萬變、資訊氾濫、充滿超連結,我們的腦很難適應這樣的世界,更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與注意力下,順利處理源源不絕的大量資訊與事情。捨棄一般傳統整理法,梅瑞爾提供了結合現代科技、符合人腦、人性的整理原則,教大家終結忙亂的生活,做事更有效率。

@這樣整理不煩「腦」

1:管理你的生活,以減輕腦部負擔。

大 量資訊爭相吸引我們注意,使得我們的腦部負荷過重。設法將負荷減至最低前,弄清楚注意力如何運作。一旦我們注意到某個事物,它就進到短期記憶。在那裡會判 斷它對我們是否有任何意義,接著決定要不要處理。我們的短期記憶一次最多只能容納五到九件事。若你非要放進十件事,一定會有事情被擠出短期記憶。

2:趕快把資料從你腦袋中移出,愈快愈好!

你的短期記憶很快就超載,你也會忘記你原本要記住的。當你同時處理好幾件事,你等於妨礙你的腦做事,它正努力讓資訊進到短期記憶,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一旦資訊不能成功進到短期記憶,你永遠不會再記起來。 


3: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通常只會讓你更沒效率。

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任務,無法全心注意周遭實際發生的動態。沒聽見或沒聽進去,當然不可能把資訊轉進短期記憶,而遺漏了許多重要資訊。把資訊從短期記憶移進長期記憶,認知科學家稱這個動作為「編碼」(encoding)。編碼的重點在於過程中不能分心,不然資訊就編不成碼。

4:用故事來記事情。

5:就算某件事有其一貫作法,也不表示是最適當的。

自我審視看看現有模式是否適合你,若答案是否定的,希望你採取行動試著改變。你一天到晚都在用錯誤的方式做事,你或許從不自知。更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做些突破,才能使交通更順暢、小孩照護更簡單,也讓我們更有生產力。

6:知識不是力量,分享知識才是力量。

在 職場上想要順利完成工作,或是想要生活更井然有序,若能懂得跟人分享所知而不藏私,你將會做得更好,壓力也會更小。現今知識唾手可得、流動速度快,不用花 大錢就能取得,就算擁有了,也不再帶給你力量。既然如此,你何必把一堆資訊硬塞進腦中?更明智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存取知識的系統,方便日後需要時取用。
 

懶人小減肥-不吃早餐讓妳新陳代謝變慢

醫生總說想減肥就要「少吃多動」,許多人為了省事,乾
脆省掉一餐,認為減少一餐的熱量就是完成「少吃」的任務,而且最多人會省掉跟午餐時間最接近的早餐,殊不知卻嚴重破壞了減肥大計。

為甚麼不吃早餐不會瘦

不吃早餐會影響減肥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會降低新陳代謝率,這是最不利減重的因素;其次是會使大腦發出「我要吃更多」的訊號,而在午餐吃進過多的熱量。

睡 覺時,人體新陳代謝速度會減慢,只有再次進食才會回升,早餐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啟動身體一天的新陳代謝,讓身體開始動起來,如果不吃早餐,會讓新陳代謝率下 降來「保命」,而且身體消耗卡路里的能力在午餐前都無法恢復水準,長久下來,不易減肥;再者,不吃早餐會造成低血糖,低血糖會促進生長激素分泌,讓人攝取 大量食物,生長激素分泌旺盛的狀態下,組織脂肪會不斷增加,這種生活方式就會造成發胖。

早餐就要早點吃

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吃早餐的時間最好在五點半至八點半之間進行,因為這個時間是體內所有細胞最活躍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餓了一個晚上,最需要營養來提供活動能量,是補給營養的最佳時段,也能增進新陳代謝的進行。

吃甚麼才「對」?

知道要早餐需要早點吃,那麼,在早餐應該吃甚麼才是「對」的?蛋白質、維生素C與纖維素可別少! 

蛋白質是早餐的首選,原因是蛋白質容易讓人有飽足感,可以減少多餘熱量的攝取,再者,研究發現,消耗蛋白質所需的能量是消耗碳水化合物的兩倍,在早餐攝取蛋白質也會加速新陳代謝。適合的蛋白質以雞蛋、牛奶或豆漿為佳。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血糖沒管好,別想談抗老-吃對了 就年輕!

營養是提供身體能量的來源,想要內外在都年輕,跟「吃」這回
事肯定大有關聯,血糖與胰島素的調控可不是糖尿病患才需要知道的事,想年輕?那就從調控血糖與胰島素開始。

老不老跟血糖有關

我 們吃進去的食物都會經過消化轉變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當血糖過高,人體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釋放到身體之後,會把停留在血液中尚未被使用的血糖以肝 醣的形式儲存在肝臟及肌肉,一旦肝醣容量滿了,胰島素就會把血糖轉變成脂肪儲存。血糖過高除了會造成糖老化,過多的脂肪造成的肥胖也已經被證實與老化息息 相關。



高胰島素催人老

想要知道自己抗老的方法對不對,要先知道老化的原因有哪些,營養學的觀點認為過高的血糖、過量的胰島素、過量的自由基與過多的壓力荷爾蒙都會導致老化。

過 高的血糖會與鄰近的蛋白質結合,讓其變性失去功能,造成「糖老化」;過多自由基會傷害正常細胞,也是老化主因;過高的壓力荷爾蒙會造成全身肌肉萎縮與無力 感,加速老化;而過多的胰島素更糟糕,影響之大包括讓腦部血糖無法維持穩定,促使壓力荷爾蒙分泌來幫助製造腦部血糖;過多的胰島素也會混亂有益的荷爾蒙, 增加血液中胰島素的濃度,等於加重老化的惡性循環。

想抗老 這樣吃

美 國抗老醫學雜誌列出了抗衰老的三大關鍵分別是荷爾蒙的調節、低醣類的碳水化合物與適度的運動。而飲食上要怎麼抗衰老,最被推崇的就屬Barry Sears博士所提倡的關鍵飲食療法(Zone Diet),實行方法即在於每餐包含40%低醣類碳水化合物、30%優質蛋白質及30%有益脂肪。

1.低醣類碳水化合物

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引起血糖升高的指數稱為「升醣指數」,碳水化合物中以蔬菜的升醣指數較低,水果次之,澱粉類(如白飯、麵條)最高。低醣類碳水化合物的優點在於不會使胰島素快速增加而急速降低血糖,比較不會有飢餓感。

*建議每餐要有兩份蔬菜(一份蔬菜相當一碗未烹調的葉菜或半碗煮熟的蔬菜、豆類)及一份水果(一份水果的量相當一個拳頭大小)。

2.優質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可以讓體內促醣素增加,平衡胰島素,並提供人體組織所需要的營養。蛋白質中以魚類、豆腐、豆類食品、瘦肉(如去皮雞肉、火雞肉、瘦豬肉等等)為優質蛋白質。

Friday, December 17, 2010

摩托羅拉公司應徵員工....... 一生受用的題目

這是摩托羅拉公司招考新員工的測試題,其中的一題:

你開著一輛車,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你經過一個車站,
有三個人正在等公共汽車。


一個是快要死的老人,好可憐的!

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是大恩人,你做夢都想報答他!

還有一個女人(男人),她()是那種你做夢都想娶()的人,
也許錯過就再也沒有了!

但是,你的車只能坐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呢?
請解釋一下你的理由。

請想一想,再往下看.........

不要偷看答案喔~~~~
 
 

Thursday, December 16, 2010

領導與做人

開學第一天,教室裡擠滿來選修「領導」課程的學生,這一群兩年後就會變成企業競相爭取的名校MBA,心中難免興奮地等待教授的出現。

教室門被推開後,走進三個人,教授後面跟著一個年輕的陌生人,還有一位則是大家都認識的企業名人,年紀與教授相當,大約都在六十歲左右。教授先介紹這位年輕的陌生人,說他是去年以第一名畢業的MBA學生;另外這位企業名人則是教授的高中同學,學歷只有高中畢業。

教授說明他今天會請這兩位來賓分別用二十分鐘來說明什麼是「好的領導」,然後要同學寫出這兩人的差異何在。
第一名的畢業生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領導經驗,這五人包括奇異的傑克威爾許,英代爾的安迪葛洛夫,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與台灣的郭台銘和張忠謀。聽來似乎這五人的領導方式便代表著好的領導。

年輕人講完後,很有信心地將麥克風交到這位企業名人手中,企業家微笑說,他本來可以用六個字就說明完「什麼是好的領導」,他語氣停頓了一下,「但是怕教授和同學說我在混水摸魚,因此必須把六個字講成二十分鐘,希望大家未來不要學我把領導複雜化了」。

「在我四十年的職場歲月中,只是不斷地想做到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於『心』甘情願而非出於『薪』甘情願 。雖然只差一個字,我卻練習了四十年。」

「要做到『薪』甘情願比較簡單,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但要做到讓別人『心』甘情願,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你,所以我才認為,領導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領導等於做人』這六個字而已」。

「我把職場分成從什麼都不懂、初階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老闆五個階段,為了把人做好,我不斷在每一階段練習一件事,因此總共要練習五件事,雖然只有五件事,但它們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時間」。

「在我自己剛畢業,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我練習的 第一件事是: 『少不多是』,也就是我從不會去問公司給的任務有多困難,我只問自己要如何去達成而已,練習久了,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長 」。

「後來自己變成了初階主管,我練習的 第二件事是: 『少說多聽』,也就是可以聽的時候我絕對不開口,讓自己不斷學習如何掌握重點與分析邏輯。練習久了,自然學會以後講話只需講重點的智慧 」。

「當自己成為中階主管後,我練習的 第三件事是: 『少我多你』,也就是 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凡是以別人的角度來想,練習久了,自然培養出更大的雅量。

「成為高階主管時,我練習的 第四件事是: 『少舊多新』,也就是我 不再重覆做已經成功做過的事,否則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練習久了,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創意。

「最後當自己變成了老闆,我練習的 第五件事是: 『少會多讀』,也就是 要求自己重新從什麼都不會的階段再開始要求自己,放空自己多閱讀,書讀多了,自然會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本該謙虛的地方。

老教授最後向學生解說道,他今天之所以安排一位沒經驗的管理學生與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來對比,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親身感受一個簡單的事實,若想將自己變成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那就請先要把人做好。

自己都無法把人做好的人,
要如何來領導別人?
因為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
智慧 會使人謙虛 無知會使人驕傲

柿子 六項提醒

吃 柿子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有幾點 需要提醒:

1. 空 腹不能吃柿子

因 柿子含有較多的鞣酸及果膠,在 空腹情況下它們會在胃酸的作用 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如果這 些硬塊不能通過幽門到達小腸, 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 小的胃柿石最初如杏子核,但會 愈積愈大。如果胃柿石無法自然 被排出,那麼就會造成消化道梗 阻,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 吐、甚至嘔血等症狀,曾在手術 中發現大如拳頭的胃柿石。如果 胃“有 底”的 話,就可避免胃柿石的形成。

2. 柿 子皮不能吃

有 的人感到吃柿子的同時咀嚼柿子 皮比單吃柿子更有味道,其實這 種吃法是不科學的。因為柿子中 的鞣酸絕大多數集中在皮中,在 柿子脫澀時,不可能將其中的鞣 酸全部脫盡,如果連皮一起吃更 容易形成胃柿石,尤 其是脫澀工藝不完善時,其皮中 含的鞣酸更多。

3. 不 要與含高蛋白的蟹、魚、蝦等食 品一起吃

中 醫學中,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 故而不能同食。從現代醫學的角 度來看,含高蛋白的蟹、魚、蝦 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 塊,即胃柿石。

4. 糖尿病人勿食

柿 子中因含 10.8% 的 糖類,且大多是簡單的雙糖和單 糖 (蔗 糖、果糖、葡萄糖即屬此類), 因此吃後很易被吸收,使血糖升 高。對于糖尿病人而言,尤其是 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是有害的。

5. 適可而止

柿 子中的鞣酸能與食物中的鈣、 鋅、鎂、鐵等礦物質形成不能被 人體吸收的化合物,使這些營養 素不能被利用,故而多吃柿子容 易導致這些礦物質缺乏。又因為 柿子中含糖較多,所以人們吃柿 子比吃同樣數量的蘋果、生梨更 有飽腹感,從而會影響食欲,並 減少正餐的攝入。一般認為,不 在空腹的情況下,每次吃柿子不 超過 200克 為宜。

6. 吃後漱口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膠,吃柿子後 總有一部分留在口腔裏,特別是 在牙縫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 很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形成齲 齒,故而在吃柿子後宜喝幾口 水,或及時漱口。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作者:李翠卿 出處:親子天下\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王品是國內最大餐飲連鎖集團,除了王品牛排以外,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夏慕尼、西堤牛排、原燒、聚北海道昆布鍋等多個品牌,兩岸店數逾百家,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多億。但是,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不要說是「接班」了,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上班」都不行。他不只擋了他們的「前途」,甚至還斷了他們的「財路」。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的財產做公益,只各留五%給兒女,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他的孩子,只是「戴勝益的兒子女兒」,絕對不會是「王品集團的少東、公主」。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那麼,不好意思,請自己努力。


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教養哲學是什麼?

A:我很民主,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對我來說,小孩子只要不犯法,做什麼都可以。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做功課、學很多才藝,但我觀察,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為什麼呢?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我也不讓他們補習,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他會自己來說。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長笛;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不管排第幾名,我都可以接受。上課,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這張獎狀就像是「貞節牌坊」一樣,為了得到它,你就不能隨便「改嫁」。於是在小學六年中,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三年級時,我小阿姨結婚,我沒參加;我阿公、阿嬤過世,我沒去送;我家附近做醮,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貞節牌坊」,全都錯過了,這值得嗎?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旅遊、聚餐……沒問題,儘量請假;就連公司開股東會,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也可以請假。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請到最後,老師還打電話問我:「戴先生,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嗎?」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什麼老婆生孩子、小孩畢業典禮、母姊會,都可以優先請假,人生的關鍵時刻,絕不可缺席。

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

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早在十幾年前,王品就訂下了「非親條款」,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拜託!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那打工有什麼意義?還壞了店裡的規矩。前不久,我又決定把八○%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僅留給他們各五%,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甚至不用去「想像」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坐著吃、躺著吃,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幹嘛還奮鬥?

Q:你這種「斷絕小孩後路」的做法,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

A:我先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但我媽從不餵牠,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牠就「咯咯咯」叫著、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因為運動足夠,牠的肌肉結實、雞冠鮮紅、羽毛有光澤。後來,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睡飽吃就好,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不再活蹦亂跳,沒多久就生病死了。你覺得,小孩做穀倉雞,還是做放山雞好?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那不是小孩的錯,是父母的錯。我幼時家裡很窮,但國中以後,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家境變得很好,偏偏我爸又沒「斷絕我的後路」,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變成穀倉雞。我念台大中文,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為了前途轉系、輔修什麼的,只有我一路混到底。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怕什麼?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另起爐灶創業,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積極求生存,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雖然已經是一隻「老雞」,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我之前也掙扎過,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後來想到洛夫的詩:「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而我,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 我的體會是: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道。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泡夜店、玩名牌的新聞,我都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苦幹實幹?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

Q:你怎麼讓他們「了解人間疾苦」?

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我女兒國中時,坐她附近的同學,有爸爸當水電工的、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而不是上流社會,我希望他們了解,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我對孩子很寬容,很少給他們訂規矩,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想在網路上買電腦,賣方遠在印度。我心想,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但我沒說破,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之後也沒幫他善後,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陷阱」,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安排住所;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給他們一張「留學生活須知」,之後就讓他們「自生自滅」。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自己查資料,跟七所學校交涉,爭取面試機會。雖然英文不太通,但憑著筆談、口談、比手畫腳,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那他們要學什麼?我告訴他們,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功課也只要「能畢業」就好,所以,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要擴大視野,多體驗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深入當地人的家庭††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

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

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他們早已「習慣」,所以很少求救,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除了要煮飯、整理靶場,晚上還要站衛兵,很操。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累得快瘋掉,「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我一直都不理他,只是勉勵他要忍耐、這是濃縮的學習,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肅然起敬問我:「有何貴幹?」我說:「貴幹是沒有啦,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我是來感謝你的,當兵就是要操才好,如果你這裡很涼,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當天晚上,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不用戴鋼盔、打綁腿,還有自己的寢室,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關說」,是為了讓兒子覺得,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既然「訓練效果」已經達到了,我也不好做得太「趕盡殺絕」啊,哈哈哈。

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

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我兒子早在高中時,就已經開始用一種「如喪考妣」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爸爸這樣「無情無義」,以後真的要靠自己欸,不緊張點怎麼行?他對電腦很有興趣,高中畢業時,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證照。這張證照很難考,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我問他:「你考這張證照幹嘛?」他回答:「啊你都斷我後路了,我要自己想辦法啊!」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每一次我去看他們,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他們這麼有想法,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他們得自力救濟啊。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這麼理直氣壯、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有這種精神,我以她為榮。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連捧花都自己紮。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登記當天,我看其他人都穿著豪華的燕尾服,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M西裝,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因為沒有領帶,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畫」了條領帶,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這個婚禮,保證他一生難忘。今年寒假他們回來,我把他們叫過來,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他們其實可以跟我「張」(台語,耍賴)一下,或至少討價還價、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他們明白,爸爸不給他們財富、不讓他們進公司,都是為他們好。畢竟,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

Friday, December 03, 2010

牽母親的手過馬路 (年度票選最佳短文)

星期六偕妻兒回家,年近花甲的母親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買點好菜招待我們,怎麼勸也不行。母親說:「你們別攔我了,你們回來,媽煮頓大餐請你們,不是受累,是歡喜呀!」
   

我便說:「我陪您去吧!」母親樂呵呵地說:「好!好!你去,你說買啥,媽就買啥。」母親年齡大了,雙腿顯得很不靈便,走路怎麼也快不起來。她提著菜籃,挨著我邊走邊談些家務事。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母親這把年紀了,自然愛絮絮叨叨,別人不願聽,兒女們不能不聽,那怕裝也要裝出忠實聽眾的樣子才行。

   
穿過馬路就是菜市場了。母親突然停下來,把菜籃挎在臂彎裡,騰出右手,向我伸來……
一剎那間,我的心震顫起來。
這是多麼熟悉的動作呀!
上小學時,我每天都要穿過一條馬路才能到學校。母親擔心我的安危,總是要送我過馬路才折身趕去上班。  
橫穿馬路時,她總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牽著走到過馬路,然後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囑:「有車就別過馬路」。「過馬路要和別人一起過。」  
二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長成一雙男子漢的大手,昔日年輕母親的細嫩軟手,已成為一雙枯乾節深的粗手,但她牽手的動作依然如此嫻熟。
她一生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這些都被她像掠頭髮一樣一一掠開,但對兒女關愛的情腸卻永遠也掠不去。
而她的兒子,卻對她日漸淡漠,即使一月半載回來看她,也是出於一種義務,為了不讓別人指責自己不知孝順、忘恩負義,不只缺乏誠意,更帶著私心。  
我沒有把手遞過去,而是伸出一隻手從母親臂彎裡取下籃子,提在手上,另一手則伸出來輕輕握住她的手,對她說:「小時候,每逢過馬路都是牽我,今天過馬路,讓我牽你吧!」母親的眼裡閃過驚喜,笑容蕩漾開。
「媽!你腿腳不靈便,車多人擠,過馬路千萬要左右看清楚,別跟車子搶時間。家裡有什麼難事,不管多忙,我們都會回來的。我是您一泡尿一泡屎,養起來的兒子呀,你還客氣什麼?」
母親便背過頭揩淚。
牽著母親的手過馬路,心裡有幾許感激,幾許心疼,幾許愛意,還有幾許感嘆。  
我們能夠愛幼,但我們卻時常忘了像愛幼一樣尊老。  
為人兒女者,當你緊緊握住你的兒女的小手時,也別忘了,父母的老手更盼望著我們去牽啊!